正是这两块头骨引起了轩然大波 陈学超 摄
吉县出土“女娲遗骨”的通稿,为原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思义撰写。如今,舆论风波中的李思义已经为“自己加入感情色情”自请处分。
不过,这条北京方面专家和人祖山公司指证有误的通稿,目前仍旧悬挂在吉县政府网站上。6月12日,山西当地媒体《发展导报》刊发稿件,吉县县委书记毛益民就人祖山一事接受采访,将人祖山喻为“引领吉县经济腾飞的新坐标”。
专家“反水”
“接下来,玉皇大帝、太上老君也要相继出土了。”网友说。
相较网民的情绪,专家们的情绪更为激动。
本月3日至5日举行的人祖山考古文化开发鉴评听证会,共有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23位专家参加。
其中,名头最响,资历最深,被媒体提及最多的有两位: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、考古管理学专家张柏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。
率先公开反对吉县当地说法的正是二人。
“我们北京去的专家考察以后确实有个共识,那就是没有一个专家说头骨残片是女娲的遗骨。更没有一个专家离开事实去猜测这会是谁的遗骨。考古是科学,去猜就不是科学了。”13日,参加人民网访谈时张柏回应说。
李文儒同样言辞激烈:“即使是最普通的人都知道,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东西。专家怎么会发现了这样一个遗骨就认为是女娲的遗骨?这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。”
张柏甚至要求吉县当地公开专家签名的会议纪要。“吉县发展旅游是严肃的事情,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实事求是。”
记者拿到的此次会议纪要显示,以张柏为首的专家组在此次鉴评听证会上,确实未给出人祖山发现的遗骨就是女娲遗骨或是娲皇遗骨的结论。
会议纪要显示,张柏在进行总结发言时说:“人祖庙建筑群的基本性质是祭祀遗址场所,是祭祀女娲、伏羲的。出土文物时代,人骨是6200年(距今6200年)是科学的。”
吉县当地文物考古人员亦表示,发掘出的人骨经过北大考古文博学院C14测定后,只给出是距今6200年前的成人遗骨的结论。检测方甚至连性别都未给出结论。
“就那么两块骨头怎么可能鉴定出性别。”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阎雅枚说。
旅游开发公司叫屈
人祖山公司被疑为发布当地挖出“女娲遗骨”消息的幕后推动者。
该公司于2011年3月,由临汾市乡宁籍煤老板耿世文出资一亿元在太原注册成立,获得了景区面积约203平方公里的人祖山40年的开发权。
耿世文亲任该公司董事长。他旗下有洪洞舜风煤业等产业。2011年10月,他曾以该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华商大会。
当地较早前发布的新闻通稿称,人祖山公司欲投资7.8亿打造人祖山风景区,“倾力打造中华人祖文明第一山,使其成为当地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”。
不过,记者拿到的材料提供了另外一个投资额:9.8亿。“建设用时9年,概算投资9.8亿人民币。远期目标为建成中外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朝圣地”。
记者拿到的《人祖庙保护与开发工作汇报》显示,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,临汾市文物局考古工作站、吉县文广新局文物管理所和人祖山公司文物部组成工作队,对人祖庙历来形成的建筑堆积进行了清理。
此次活动,经费全部由人祖山公司支付。目的则是“为配合人祖文化的开发”。
正是这次考古活动,发掘出了后来被送到北大鉴定的人头骨残片。
6月15日中午,记者在人祖山公司驻地见到了耿世文。耿表示,自己投巨资开发人祖山并不为盈利,人祖山盈利至少要等到二三十年后,自己能否活到那时候还不知道。
对于耿世文投资人祖山的初衷,当地媒体称,耿世文酷爱《易经》,研易二十余年。朋友将吉县当地政府编著的一本与人祖山有关的著作推荐给他,“他读完后,隐约感到该书与自己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。”
之后,耿世文带朋友上山考察后,认为人祖山很可能就是《易经》前身――“先天八卦”的发源地。“这种文化的吸引力,使他与人祖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耿世文想到这些,坚定了开发人祖山的决心。”
耿世文接受记者采访时,亦表示文化认同感是自己投资的主要原因。
该公司文化宣传部部长冯彦山说,人祖山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将包括面积约15万平米的祭祖广场。该广场将包括可容纳5万人以上的祭祖坛和露天舞台,以及一尊3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――女娲全身立像。
“还有直升机升降台。”不过,冯彦山并未提及该升降台的具体用途。
冯彦山否认该公司策划了“女娲遗骨”的新闻。
他说,人祖山开发项目刚刚动工,预计最快也要到2014年8月才能开门迎客,“现在炒作完全不符合常识。”
“要硬说炒作,那也不是我们在炒作。”冯彦山说。
“娲皇”的产生
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,吉县总人口11万。城区人口约五六万的吉县县城坐落于山坳里,只有县委县政府门前的一条道路勉强称得上是主干道,但依旧只是双向两车道。
除了一家煤矿外,该县几乎没有其他工业支撑。主要经济收入为苹果种植和壶口瀑布风景区。不过,受限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――尽管距离临汾市仅132公里,但由于至今尚未开通高速,汽车在崎岖的山间公路行驶,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临汾,更遑论三百多公里外的太原。
因此,苹果和旅游这两项支柱产业亦未能给吉县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。2011年,该县财政收入刚刚突破一个亿。
与外界沸沸扬扬的关注相比,当地百姓对挖出的遗骨并不十分关心。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市民甚至有几位根本不知道此事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当地政府对此事保持高度热情――尽管人祖山公司相关人士指称,正是他们发布的一条通稿引发了舆论风波。
名为《我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“皇帝遗骨”》的通稿,是中央级媒体最初刊发相关消息的“蓝本”。由当地学者、国家一级编剧李思义撰写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李思义曾任当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。
“与会专家……形成共识:吉县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;清理娲皇宫在女娲塑像下发现的“皇帝遗骨”(成人头骨),根据北京大学C14测年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和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,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‘三皇时代’的‘娲皇’遗骨。”
“‘皇帝遗骨’及其他考古发现,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上古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。”
“专家认为:……(考古发现的明代)木函题记中‘皇帝’之说,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,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。所以这个遗骨,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‘娲皇’遗骨。”
在通稿中,李思义如上写道。
当地政府
“不解释”
“他对女娲也研究多年,和许多我们这些本地学者一样,都倾向于挖出来的遗骨可能是女娲遗骨。但北京来的专家,确实没有给出遗骨就是‘娲皇’遗骨甚至女娲遗骨的结论。”
人祖山公司相关人士说,“李思义在写通稿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色彩,概括表述并不准确。加上了王彦章(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)的名字之后,就匆匆发给了媒体,导致了媒体的误读。”
“我听说这个错误的话,假的话传出来不是媒体,是另有其人,我可以公开的说,就是吉县有两位写了一个报道,媒体就在这个基础上去报道的,因此产生了热议。”参加人民网访谈时,张柏亦佐证了上述说法。
“李思义已经自请处分。”上述人祖山公司相关人士说。
不过,这条北京方面专家和人祖山公司指证有误的通稿,目前仍旧悬挂在吉县政府网站上。记者想就此事向该县县委副书记、人祖山开发指挥部负责人李灵芝求证,李恰在北京。她建议记者可就此事采访当地相关专家。
除配合记者采访外,当地政府未就上述两方的指证进行任何解释说明。
有当地相关人员认为,通稿并无不足,相关指责不负责任,但不愿公开身份。
吉县上次被全国性关注,还是在去年三月。
当时,该县县委书记毛益民和县长带着500多箱苹果,赶了300多公里路,前往山西省省会太原。二人在太原火车站前摆起了摊,向过往路人推销当地特产吉县苹果。
县委书记、县长在省城练摊的举动,很快被全国媒体关注。
“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,酒香也怕巷子深。”毛益民就卖苹果一事接受采访时说,“这是一次低成本的营销。”
6月12日,毛益民就人祖山一事接受山西当地媒体采访时,将人祖山喻为“引领吉县经济腾飞的新坐标”。
(本文来源:山东商报 作者:陈学超) 责任编辑:NN068订阅来自奶味网:http://www.naivix.com/shehui/2012-06-18/2144251.shtml
奶味网:专业的RSS全文新闻提供商,以后不再有广告了.